本文作者:访客

智谱冲上市,大模型迎来新“洗牌”期

访客 2025-05-29 10:00:36 42
智谱冲上市,大模型迎来新“洗牌”期摘要: ​上市还不等于“上岸”。撰稿午小哥,全文3300字,读完约需要8分钟。今年4月14日,北京最热门的AI公司智谱华章开启I...


上市还不等于“上岸”。

撰稿午小哥,全文3300字,读完约需要8分钟。

今年4月14日,北京最热门的AI公司智谱华章开启IPO征程,向上市发起冲刺。

随后,智谱发布GLM开源模型新系列,再度引发行业关注。新模型声称性能媲美Deepseek-R1等模型,不仅推理速度能达到200Tokens/秒,而且价格仅为R1的1/30。

目前,智谱的估值早已超200亿,是国内估值较高的创业大模型公司之一。

自成立以来,智谱已完成多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150亿元,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启明创投、美团、阿里、腾讯、小米等知名机构及地方国资。

仅去年12月以来,智谱就共计完成了48亿元融资。

作为当下备受瞩目的“大模型六小虎”之一,智谱率先冲向IPO,势必将加速AI大模型从“烧钱竞赛”转向资本化落地阶段,从而为行业中的创业公司吸引更多资本的关注,对行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但在百模大战中,智谱的技术实力究竟如何,作为创业公司如何才能在巨头的把持下分一杯羹?持续在融资的智谱,上市即上岸吗?

1

从清华实验室到初创公司

智谱脱胎于清华大学1996年创立的知识工程实验室(KEG)。在国内AI还处在青萍之末的2019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KEG负责人唐杰带队,正式创立智谱AI,开启智能大模型之路。

2021年,智谱成功发布国内首个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模式部署门槛大大降低。虽然此时大模型在国内市场未有太大声量,但已有长风恒创投、凌云光等多家资本下注智谱。

2022年,智谱发布国内第一个千亿开源大模型GLM - 130B,在数学推理等任务上表现优异。

同时GLM - 130B也成为2022年斯坦福评测中亚洲唯一入选的大模型,受到国际市场关注。就在ChatGPT掀起了国内大模型热潮的同时,智谱已占据国内大模型技术的领先位。

2023年,在中国计算机大会 CNCC2023 上,智谱 AI 发布了自研第三代对话大模型 ChatGLM3。这是继 6 月 25 日发布 ChatGLM2 后,智谱 AI 对话大模型的又一次重大升级。智谱也成为国内唯一全面对标OpenAI的创业公司。

同年,智谱不仅收获了君联资本、阿里、腾讯等老股东的跟投,也获得了国资背景机构的支持。

在资本的加持下,智谱的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24年智谱发布了GLM-4-Plus、AutoGLM、GLM-Zero三大模型,形成覆盖文本生成、图像创作、视频合成的全场景产品矩阵。其中GLM-4-Plus在多项指标上与Open AI的GPT-4o性能相媲美。

仅2024年,智谱就完成了C轮和D轮超40亿元的融资。即便DeepSeek的爆火让部分人对国内其他大模型公司持谨慎态度,今年3月,智谱仍然获得了三家国资青睐,完成超10亿的战略融资,并于三月底发布智能体AutoGLM 沉思。

智谱2025年3月融资(图源天眼查APP)

回望智谱的发展历程,在大模型的关键节点上与大模型市场的风向始终保持一致。智谱累计发布超20款模型技术和产品,融资超百亿,今年又紧跟开源+智能体浪潮,多管齐下使其能够保持市场有利位置。

人才同样是智谱多轮融资成功的优势之一。清华系占有重要地位,从首席科学家唐杰、董事长刘德兵到CEO张鹏、总裁王绍兰,都具有深厚的清华背景。

在后续的高阶管理人才中,智谱又先后引入了前阿里云副总裁的陈雪松、曾在微软亚研和阿里就职的胡云华、前华为云大模型成员顾晓韬、前 Midjourney 亚洲副总裁王玥婷等。

技术、人才、资本的多重合力下,智谱作为国家队代表的大模型公司,在技术创新和商业化方面都有不小的潜力。

然而AI战场瞬息万变,智谱作为初创公司,高额的研发成本、差距较大的商业化盈利、互联网巨头和其他公司的竞争之下,发展也面临着多重压力。

2

困难重重,

AI公司上市之路绝非坦途

从以往科技公司的经验来看,智谱此次的上市之路并非坦途。早期“AI四小龙”的依图科技和旷视科技都曾发起过上市申请,但都以失败告终。

依图科技于2020年提交上市申请,因财务数据、业务模式等问题,后于2021年主动撤回申请。

旷视科技先于2019年申请港股IPO,因种种原因受阻,后于2021年申请科创板上市,但历经三年于2024年终止。

依图和旷视的前车之鉴表明,商业化背后的盈利能力是一大难点,如何让大模型产品赚钱是资本最关注的。

智谱虽然推动了商业化落地,覆盖汽车、金融、教育、影视等多个领域,但收入远远低于亏损。2024年,智谱的收入占据了亏损约十分之一的比例。

事实上不仅智谱,明显处于烧钱状态的大模型公司们,整体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想布局大模型的B端用户意愿高但卡预算,海量的C端用户却没有较高的付费意愿。无论是To B还是To C,大模型的商业化路径仍处于探索中。

同时,外部市场的变动影响着市场对公司的判断。

在大模型市场中,哐哐砸钱的大厂和横空出世的DeepSeek,诸多隐在冰山下的AI初创公司,都是智谱强有力的竞争对象。阿里、腾讯、字节等大厂诸多高层离开后,也都投身AI或大模型创业的浪潮中。

当各家AI公司都在抢跑大模型技术,一天之差可能就影响外界对公司的估值情况。

4月15日智谱发布新模型系列的当天,快手可灵也推出了新模型,一上线就占据视频模型的测评热榜。这可能也会对审核期间智谱的估值产生影响。

此外,智谱内部还需持续做到规范经营。曾有医疗AI公司因技术专利纠纷被举报,后续撤回IPO申请。AI六小龙之一的Moonshot近期也因高管股权纠纷陷入麻烦。

3

上市后,如何真正上岸?

IPO是创业公司新的开始,但距离大模型真正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智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昂贵的大模型领域,算力、数据、资金是制约发展的三重大山。

DeepSeek推出的R1模型性能虽然优越,但却常有用户遇见对话崩溃的状态。智谱在 2023 年也面临需要进一步完善其 AI 基础设施以适应业务发展和研发需求的挑战。

数据是大模型训练中的重要因素。只有将更多优质数据喂给模型,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模型的性能。

公开渠道收集到的优质数据毕竟有限,如何获取甚至自主生产优质的数据去喂养模型,也是大模型公司需要突破的难点。

而资金又是这三座山中最影响公司存活的一座。目前大模型公司的外界融资势头向好,但自身商业化能力并不强。

商汤作为曾经 “AI 四小龙” 中首家在港股上市的公司,募资超60亿,但最近一年的财报显示净亏损43亿左右,员工数也缩减了近千人。

较长的时间周期下,大模型公司能否盈利,是资本下注时最为关注的方面。因此2025年,诸多公司均将重点放在了大模型应用这类更容易短期出结果的产品上,试图支撑自己存活到后续的竞争。

在六小龙中,百川智能将医疗领域作为其大模型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零一万物在战略上进行了调整,成为首家从自研大模型转向全面拥抱DeepSeek的公司,李开复向媒体透露,公司已经不再做超大参数规模基座模型的迭代。

月之暗面正在探索垂直领域的应用,如与财新传媒达成合作,用户提问财经相关内容时,Kimi将结合财新传媒旗下专业报道内容生成答案,月之暗面还被爆出正布局AI+医疗,提升Kimi在医疗领域的搜索质量。

作为纯大模型公司,智谱的商业化之路主要从政企订单突破,推出API+私有化部署。据《财经》报道,一位知情人透露:智谱2024年收入约2亿元,亏损约20亿元。智谱此前获得的一部分融资中,有一些是以算力券形式支付而非现金。

在B端,性能与价格并列成为客户关注的两大因素,智谱的竞标也难免要卷入价格战。

据智能超参数统计,2024年,对比腾讯19个中标项目的金额约1.5亿,智谱中标的32个项目金额约1.3亿。据《云头条》报道,智谱曾在岚图汽车项目的报价为科大讯飞一半。

因此,智谱想获得长久的发展,成功上市之后,不能只靠融资支撑投入,如何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是更值得深思的难题。

智谱目前的战略方向有三:开源—闭源双轨并行、智能体落地、国际化布局。当新资金涌入,智谱可以通过并购或战略合作不断优化其通用模型的性能,同时降低成本,在性能和价格中找到平衡。

同时,智谱还将继续紧跟Agent热潮,在多个领域落地智能体合作,打造AI使用氛围,培养用户消费习惯;在垂直领域扩大布局,抢占更多政企客户。

正如业内所说,走向AGI之前,所有的积累都是铺垫。因此对于智谱而言,在算力、数据、资金、人才等关键要素上,均需久久发力。

在大厂的挤压下,智谱要精准找到定位,在价格战和商业化盈利中找到平衡,在短期盈利点和追求技术迭代之间找到调和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稳占“牌桌”。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