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解码KKV的全球化战略

企业需“先在一个地区拓店,以连锁方式实现规模化”,这种“稳中求进”的策略,正是为了在全球市场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作者:RBF内容组
出品:零售商业财经 ID:Retail-Finance
从纽约曼哈顿第六大道上瑞幸咖啡的排队热潮,到曼谷暹罗天地的泡泡玛特旗舰店成为打卡新地标,再到吉隆坡市中心KKV凭借沉浸式体验引发社交媒体讨论——中国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登上全球舞台。
图:中国品牌海外门店
印尼《雅加达邮报》曾半开玩笑地警示当地读者:“你必须留意你家附近的任何闲置空间,因为它很快会变成一家新的蜜雪冰城门店。”这句调侃反映出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扩张的强劲势头。
从蜜雪冰城规模化扩张,到海底捞本土化创新“麻辣牛奶锅”,从康师傅在北美华人超市的货架争夺战,到洽洽食品在泰国推出的椰香瓜子——中国品牌正以惊人的速度和深度渗透全球市场。
但在这股热潮背后,依然存在诸多待解的关键命题:为何部分品牌能快速抢占海外商圈“C位”?东南亚为何成为出海的“黄金跳板”?当单个品牌面临认证、供应链等壁垒时,是否存在更高效的协同路径?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隐藏在中国品牌从“Made in China”到“Brand from China”的进化逻辑中。
01 中国品牌出海驶入“黄金航道”
如果把中国企业的出海进程画成一条曲线,那么过去5年可以看作是从“浅尝试水”到“重仓深扎”的转折期。回顾中国品牌出海的脉络及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0阶段以全国成千上万制造工厂为代表,依托OEM/ODM模式成为“世界工厂”,通过廉价劳动力为国际品牌代工,核心竞争力集中在制造规模与成本控制;2.0阶段迎来单品出海爆发,如安克创新将充电器爆款卖往全球,华为、小米、VIVO、OPPO已成海外常见品牌;如今,以KKV为代表的新消费品牌正引领开启3.0“生态协同出海”新阶段,形成“产品+渠道+文化”的立体输出格局,中国品牌出海已从分散试水迈向体系化深耕。
从品类维度看,当前出海矩阵呈现多元分化的鲜明特征。
比如在餐饮赛道中,蜜雪冰城以“极致性价比+加盟体系”在东南亚狂飙;霸王茶姬则以“中国风元素+本地鲜奶”组合进军北美。
图:蜜雪冰城印尼、越南门店
零售企业中,叮咚买菜与香港DFI集团合作,借其280家惠康超市网点实现生鲜直供;盒马自有品牌登陆澳洲eBest线上平台,成为首个将自有产品打入南半球的中国零售品牌;KKV则瞄准“精致生活方式”,在东南亚核心商圈与奢侈品为邻,带动100+中国品牌实现“一键出海多国”。
IP领域,泡泡玛特通过LABUBU“皇家同款”标签切入高端圈层,2024年上半年东南亚市场收入增速达478.3%,贡献海外总营收的41.1%。数码3C与科技智造领域,比亚迪在全球多国市场实现销量登顶,大疆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70%市场份额,这些品牌共同突破着“性价比”标签,转向“文化赋能+技术创新”的高阶竞争。
事实上,出海热潮中各品牌的差异化实践可以归纳为四种成熟路径。
图:品牌出海的四种主流模式
1.本土化深耕模式以蜜雪冰城、海底捞为典型,通过加盟或区域代理构建本地渠道网络。
蜜雪冰城依托国内成熟加盟体系,在东南亚复制“低价策略+本地化供应链”;海底捞在马来西亚推出穆斯林友好型火锅品牌“Jom Amigo”。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可直接复制国内成熟体系,学习成本低,但需承担高额本地化运营投入,更适合具备连锁管理经验的品牌,对缺乏线下连锁基础的企业而言门槛较高。
2.IP赋能模式聚焦文化符号的全球转化,泡泡玛特是其中标杆。
泡泡玛特以潮玩IP为核心,将东方美学转化为全球年轻人共通的“情绪语言”,结合盲盒模式制造稀缺性,通过社交媒体与明星效应引爆市场。这种模式爆发力强、传播范围广,但需深厚的文化基因支撑,即将创意产品转化为承载情感认同的文化符号,且成功具有偶然性,目前仅有少数品牌实现规模化突破。
3.新消费品牌协同模式因普惠价值成为出海捷径。
以KKV为代表的新消费品牌通过“免进场费+全链路支持”构建共享生态:半亩花田借助其马来西亚门店场景化陈列,单店月销超国内20%;亲亲食品通过零成本入场,6个月完成4国布局;慕容化妆品携100余个单品入驻。这种协同模式,大幅降低合作品牌试错成本,形成消费品产业链集体出海的规模效应。
图:KKV马来西亚门店
4.跨境电商+DTC模式则通过亚马逊、Shopee等平台直接触达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
完美日记通过东南亚Shopee平台成功出海,证明中国品牌可通过审美输出建立溢价。不过,当前电商贸易以小包裹、高客单价产品为主,高频次、低客单的生活日用品,仍更适合依托新消费品牌抱团出海,打开海外增量市场。
我们认为,上述出海模式与企业探索共同印证了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的判断:“中国品牌正赢得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青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得益于中国完整的产业体系、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和长期的创新研发。”
当制造实力、渠道网络与文化软实力形成合力,中国品牌已驶入不可逆转的“黄金航道”,在全球商业版图中书写“Brand from China”的崭新叙事。
02 中国品牌为何选择“抱团式”出海?
尽管出海前景广阔,单个品牌的全球化征程仍面临多重壁垒。
比如第一关“认证难”,国产面膜品牌“C咖”在出海时发现,美国FDA、印尼BPOM等认证要求各异,且流程繁琐。此外,渠道成本居高不下,菲律宾本土商超的单品入场费高达2万美元,亲亲食品曾测算,海外本土商超上架费占单品成本的15%-20%,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供应链响应滞后同样棘手,跨境物流平均时效达15天,亲亲食品一款甜味果冻因运输延误导致试销期退货率超30%,库存周转效率比国内低50%;本地化运营更是难中之难,慕容化妆品2023年计划出海时,因合作工厂不熟悉出口手续、产品包装未适配英文市场,一度陷入停滞……
正是这些痛点,让KKV“抱团出海”模式成为品牌突围的优选路径。
“2024年首批接入KKV菲律宾门店后,带来的赋能十分显著。”亲亲食品负责人表示,借助KKV在东南亚的品牌影响力,他们仅用6个月就完成了在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新加坡的市场布局,比预期缩短了一半时间。该负责人坦言:选择KKV,是因为其成熟的海外运营体系能解决我们的核心痛点。
图源:小红书@七七八八菲律宾
在降低成本与风险方面,KKV推行“买断制+0费用+短账期”模式,免除进场条码费、节庆费等后台费用。除亲亲食品通过KKV实现“零成本入场”、拓展效率提升一倍外,慕容化妆品携100余个单品入驻,同样无需支付进场费。
更关键的是,全链路支持体系直击出海核心难题,KK集团组建20-30人进出口团队,针对各国政策定向攻破,建立12个核心SOP,提供认证、海关、物流等“一揽子服务”。慕容化妆品的出口手续、产品认证均由该团队解决,使其顺利进入东南亚市场;国潮咖啡品牌“吉饮”则借助KKV的FOB交付体系,供应链压力大幅缓解。
大数据赋能让本地化运营更精准。KK集团自研的零售系统可快速分析销售数据,由此助力产品迭代。例如,吉饮基于数据反馈,根据东南亚市场对深烘、奶茶风味的偏好,已经协同国内团队全线升级KKV定制系列产品。
协同营销与规模化扩张则进一步放大品牌出海的乘数效应。比如KKV在新加坡中峇鲁购物中心、菲律宾亚洲Mall等核心商圈黄金楼层开店,运用“高举高打”的经营策略,为合作品牌提供高曝光场景。
图:KKV海外门店
比如半亩花田依托其“自然美学”主题店陈列,结合Tik Tok KOL种草,玫瑰纯露发水等商品单店月销远超国内水平;艺启玩、广州BOB面膜厂等也借助KKV门店布局,品牌快速渗透东南亚市场,实现“一次性出海多国”。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KK集团出海势能飙升:2024年KKV覆盖4国、19家店,2025年7月合作品牌超500个;预计年底门店数量突破150家、合作品牌超千个。
图:KKV出海关键指标
「零售商业财经」认为,KKV的出海实践绝非短期投机,而是锚定长期主义的战略布局:以精准节奏把控实现扩张速度与运营质量的动态平衡,构建“前端突破+中后台协同”的迭代模式,即以门店拓展为核心引擎,反向牵引供应链、运营等中后台资源的整合适配;创始人亲率团队深耕国际业务,搭建“一盘棋”式决策机制,保障战略执行的连贯性与敏捷性;更通过核心商圈的快速占位,持续巩固海外市场先发优势。这套顶层设计驱动的长期主义打法,正是吸引众多品牌携手同行的核心密码。
03 东南亚打头阵,进阶全球市场
100+中国品牌搭乘KKV的“出海顺风车”抢占东南亚黄金商圈“C位”,看似是中国新消费力量的集中亮相,实则是全球化布局的前奏。
这一选择的背后,是东南亚市场独特的“势差红利”:这片区域既是品牌“压实基本功”的试炼场,更是通往全球主流市场的“黄金跳板”。
东南亚的“势差”首先体现在市场空白与消费升级的共振中。
从下图可见,越南35岁以下人口占比58%、菲律宾达62%,均超半数,六国年龄中位数均低于中国,印证东南亚“全球人口最年轻”区域特质。年轻化驱动消费升级需求迸发,叠加地理属性下线下零售主导的市场结构,核心商圈流量红利更显珍贵。
图:东南亚消费者年龄结构与中国对比
基于此,KKV精准卡位菲律宾亚洲Mall、新加坡中峇鲁购物中心等黄金地段,其印尼万隆Paris Van Java门店凭借“高颜值陈列+高性价比商品”,成为当地年轻人争相体验的新地标,印证了线下流量的潜力。吉饮咖啡借助KKV门店,让东南亚成为其全球两大热销区域之一,正是这种需求共振的体现。
图:KKV曼谷门店
文化相近性进一步降低了品牌适配成本。
与中国隔海相望的东南亚地区,是海外华人最为集中的居住地,素有“南洋”之称,这也为中国品牌提供了天然的“认知跳板”,使得半亩花田的“植物成分”概念、亲亲食品的“传统风味”产品,无需复杂市场教育即可获得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KKV还将国内验证成熟的“一步一场景”模式复制至东南亚,让消费者直观感受“100种美好生活方式”,这种贴近当地习惯的陈列逻辑,推动连带购买率的快速提升。
政策与基建的双重红利更让这片市场如虎添翼。
RCEP协议实施后,区域内关税减免、通关效率提升,KKV跨境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而越南、印尼等国的购物中心建设热潮,为线下品牌提供了扩张空间。
新零售生态的生根发芽则加速了品牌渗透。
Tik Tok等社交平台催生“探店经济”,从线上流量到线下地标的O2O新零售模式遍地开花,中国品牌由此在短时间内建立了产品认知和用户粘性。这种模式让越来越多的中国新零售品牌,在新加坡、曼谷、吉隆坡、雅加达等城市的核心商圈开设旗舰店。这些门店不仅变身品牌展示窗口,也成为带动周边客流的新型商业地标。
图:Tik Tok等社交平台引流
在东南亚“压实基本功”,无疑是品牌实现全球突破的必经之路。无论是慕容化妆品根据马来西亚消费者反馈调整产品香味与包装,还是吉饮计划推出“南洋超深烘咖啡液”适配当地口味,这些本地化试炼让品牌逐步掌握认证合规、供应链管理等核心能力。
正如连锁产业专家文志宏所言,企业需“先在一个地区拓店,以连锁方式实现规模化”,这种“稳中求进”的策略,正是为了在全球市场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进一步讲,当东南亚的“势差红利”转化为品牌“势能积累”,全球化突破便水到渠成。
可喜的是,KKV并非孤帆远航。KK集团旗下THE COLORIST调色师、X11已同步开出海外首店,构建“多品牌矩阵出海”生态。中东、欧美市场合作方对这种模式的兴趣,更预示着全球拓展的新可能。
图:调色师海外门店
证券分析师基于KK集团国内“2019-2024年5年实现千店突破”的扩张节奏推演认为:若保持当前势能,2027-2028年其海外门店有望触及千店规模,届时海外营收或将跃升为集团支柱性板块,真正完成从东南亚跳板到全球舞台的跨越。
图:增长趋势预估(以实际增长为准)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KKV带领的100+中国品牌,正通过“100种美好生活方式”的场景化呈现,将东方美学注入全球消费市场:百雀羚的“青绿秘境”主题店、吉饮的“茶咖融合”体验、半亩花田的“自然护肤”理念,这些带有中国印记的生活提案,让世界看到一个更“潮”的中国。
这种文化软实力的输出,本质上是经济崛起后的必然结果。
正如KKV海外业务负责人所言:“我们不仅要带商品出海,更要带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出海。”当东南亚的年轻人在KKV门店体验中国品牌的产品,在社交平台分享“100种美好生活方式”的打卡内容时,他们认知中的“中国形象”已从“制造大国”转向“文化潮源”。
这种转变,正是中国品牌全球化从“量变”到“质变”的核心标志,也是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真正走向世界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