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元购+自提冲上1.5亿单!美团,不是办法的办法

7月12日,外卖、即时零售战火重燃。
大量商家被外卖订单的洪流淹没,全国许多城市的茶饮咖啡门店集体爆单,部分饮品品牌的总部不得不为门店开通“紧急调货通道”,甚至有门店因单量过大,无奈临时关闭外卖业务。
与此同时,上千万骑手运力也临近被拉爆的极限,一位骑手用时最久的一单耗时近3个小时。
一位美团骑手说,平日高峰期单均配送费不到5元,但在周六当天,他每单至少能拿到10块钱,一天收入肯定超过1000元。
周六下午,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战绩”:今天点了20单外卖,共消费9元,其中17单“0元购”。
这场没有硝烟的“外卖大战”过后,美团发布了最新战报,没有任何意外,再度创出历史最高单量。
截至7月12日23点36分,美团即时零售订单量再创新高,达1.5亿。
美团在战报中还详细披露了订单的构成,其中,神抢手单量超5000万单,拼好饭单量超3500万单,蜜雪冰城、塔斯汀、华莱士、正新鸡排增速位居前列。
不过,5000万的神抢手订单,有效单量可能屈指可数。周六当天,只要打开美团外卖,系统便会立即弹出“0元外卖已到账”的提示,点击领券后,用户便在“神枪手”页面中收到瑞幸咖啡、蜜雪冰城、古茗等商家的0元饮品兑换券。
不少用户也在社交平台发帖表示,神抢手绝大多数是“0元购+自提”模式。“0元购”首先已经不是正常的商业模式,“自提”订单不占用骑手运力,实际已不是外卖。
也就是说,超5000万单的神枪手订单中,羊毛党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美团烧出的1.5亿单中,超过一半都是低价值的无效订单。
对比之下,淘宝闪购发布的战报显示,日订单量已突破8000万,再创新高,且战报强调,不包含0元单和自提这种“刷单”性质的低质量订单。
不是办法的办法
其实,从新一轮外卖大战的局势来看,美团显然是被围攻的应战者。
京东率先发起新一轮外卖大战的进攻号角,京东的出招可谓快准狠:给商家免佣、给骑手缴五险一金、创始人刘强东亲自上阵送餐、钱补贴消费者……
随后,阿里巴巴迅速跟进,推出了“淘宝闪购”,迅速进入战时状态。
因此,美团的选择,似乎更多是一种防御性的“不得不”。
作为外卖赛道的一号玩家,美团的困境在于,它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地捍卫自己的核心领地和市场份额,才能保住核心利润。
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在淘宝闪购提前放出“超级星期六”的消息后,美团便紧急出手,疯狂撒钱“0元购”,推出恐慌性补贴策略。
而反观京东,则是用“16元小龙虾补贴”象征性地探底,更多的是一种试探性的策略,并没有耗费过多子弹。
因此,有评论称,近一段时间内,美团已经把阻止淘宝闪购冲单当成了头等大事。
上上周1.2亿单,上周1.5亿单,那么这周,下周又该如何应对?
这不是完全跟着淘宝闪购的节奏走吗?
如果淘宝闪购突然宣布“疯狂星期四”计划,那美团是不是需要一周发两次战报,证明自己?
因此,在当前的战局形势下,淘宝闪购短期只需要一次漂亮的战报,那就可以证明,美团没有阻止淘宝闪购冲单。
面对两个拥有巨大资本和流量的对手的夹击,美团的任何示弱都可能是致命的。
美团预计,其核心本地商业板块在今年二季度的营收增长将减速,利润将比去年同期减少,这正是它为防御所付出的代价。
由此可见,美团的参战,更多的是一种为生存而战的被动防御。
危险的信号
通过复盘目前的外卖大战与十年前的千团大战,可以发现,美团可能在重蹈对手的覆辙。
在十年前的千团大战中,美团的制胜的三板斧分别为:
1、农村包围城市(放弃北上广广告战,主攻二、三线城市);
2、精准狙击供给端(补贴只给独家餐饮,不疯狂撒钱追求订单量);
3、高效率的运营(1000个管理节点极致压缩成本)。
反观当前正在进行的外卖大战,美团似乎乱了阵脚:为压制淘宝闪购的传闻,盲目发放全品类免费券,连骑手都收到“顾客赠送”的奶茶订单。
外卖烧钱大战的本质是资本绞肉机,本轮参战各方的财务实力较以往更强,现金储备更充裕、现金流状况更优,这意味着,价格战持续时间可能更长,最终比拼的是谁家的家底更厚。
从经营数据来看,阿里去年的净利润1575亿,是美团(438亿)的3.6倍,京东的利润则是478亿。
从账面的现金储备来看,阿里巴巴拥有1893亿人民币,美团为1150亿,京东集团则为1061亿。
目前来看,烧钱最激进的是美团,淘宝闪购则主要是造势为主,京东在618之后已经偃旗息鼓,象征性地维持着京东外卖的声量。
面对来势汹汹的烧钱大战,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的报告中表示,下调对美团长期盈利能力的预测,将长期食品配送GTV利润率从3%+降至2.4%,UE从1.5元降至1.15元,即时购物长期GTV利润率从2%降至1.5%。
对于2025年全年,摩根士丹利预测,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LC)收入为2760亿元,同比增长10%,营业利润为300亿元,同比下降43%。
摩根士丹利认为,在即时零售领域,预计市场参与者增加将扩大市场总规模(TAM),但市场份额将分散在多个参与者之间,美团将不再是唯一的主导者。
基于此,报告对美团的长期盈利能力进行了下调,并将目标股价从160港元下调至150港元。